•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RSS 订阅
  • 首页
  • 最新养猪行情
  • 农村怎样科学养猪
  • 养猪最新技术
  • 农村养猪赚钱吗
  • 养猪怎么样比较好
  • 养猪怎么降低风险
  • 当前位置:主页 > 养猪怎么样比较好 >
  • 干货!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研究
  • 发布时间:2019-09-27 14:13 浏览:加载中 次
  •   引言      自2006年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来,我国多地陆续报道PRRSV变异株的存在,童光志等证明了PRRSV变异株以Nsp2发生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为特征。PRRSV被分为以1991年荷兰分离的Lelystad 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又称基因Ⅰ型)毒株和以1992年美国分离的ATCC VR-2332株为代表美洲型(又称基因Ⅱ型)毒株2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PRRSV基因组差异高达40%,尤其是Nsp2基因和ORF5基因变异较大,并且HP-PRRSV Nsp2基因序列高度变异,Nsp2蛋白具有糜蛋白酶样(或小RNA病毒3C样)半胱氨酸蛋白结构域,拥有大量线性B细胞表位,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在病毒感染期间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是PRRSV的免疫原之一。GP5蛋白在病毒感染与免疫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病毒分子遗传变异分析中ORF5序列也作为基因分型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HP-PRRSV分离株的ORF5基因同源性差异较大,给该病的防控带来更大挑战。因此,对ORF5和Nsp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变异情况,在研究上常作为比较PRRSV变异的靶基因。本研究从贵州省发病猪群中分离PRRSV,对其ORF5和Nsp2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贵州省流行毒株与其他毒株间的关系及变异情况,进一步探索贵州地区PRRSV的遗传特点、演化趋势以及PRRSV 高变异的特性,将为今后HP-PRRS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如何科学养猪网      材料与方法      利用实验室所建立的猪呼吸和繁殖障碍类病毒性疫病多重PCR检测方法对2017年以来贵州9个不同地区采集的150份病料进行检测,对PRRSV检测为阳性的病采用细胞接毒培养技术、病毒的形态结构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扩增测序等分离鉴定了5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别命名为GZ-Fq、GZ-Bj、GZ-Kl、GZ-Hz和GZ-Zy株,并对这5株PRRSV的ORF5和Nsp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与讨论      病料经过处理分别接种Marc-145细胞并盲传3~5代,RT-PCR均能扩增出PRRSV的特异性条带;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0~80 nm;5株毒株与近年来国内各地流行的HP-PRRSV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6.2%~100%和97.1%~98.6%,其中,ORF5基因的第13位氨基酸均为精氨酸(R),第137位氨基酸均为丝氨酸(S),Nsp2基因的氨基酸均存在第481位和532~560位氨基酸2处不连续的缺失位点;其ORF5基因及Nsp2基因均与2008年之后流行的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亲缘关系较近。由此可见,贵州省猪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发生了变异,和近年来国内各个地区的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序列的变异位点一致,属于美洲型PRRSV的变异株,该研究结果为贵州HP-PRRSV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克恭。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流行历1程及趋势分析[J]. 今日养猪业, 2015(2):51-52.

  • 发白猪、僵猪危害猪场料比,该如何调理解决? - 猪病预防及治疗/
    发白猪、僵猪危害猪场
  • 猪身上起红斑点是什么病?该如何防治? - 猪病预防及治疗/养猪技
    猪身上起红斑点是什么
  •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猪胀气该如何防治?(1) - 猪病预防及治疗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
  •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猪胀气该如何防治?(2) - 猪病预防及治疗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
    相关热门>>>
  • 61发白猪、僵猪危害猪场
  • 59夏季猪皮肤病高发期,
  • 59进入秋季,最近流行普
  • 59随着气温变凉,秋天到
  • 59根据猪肝脏坏死灶进行
  • 59母猪产后三联症、发烧
  • 59疑似猪只如何快速辨别
  • 59猪长期腹泻怎么办?猪
  • 59猪中暑用什么药?猪中
  • Copyright © 2002-2017最新养猪行情,农村怎样科学养猪,养猪最新技术,农村养猪赚钱吗,养猪怎么样比较好,养猪怎么降低风险 版权所有
  • 本站的所有内容均是网上收集而来,如果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邮件dancehy@163.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3天内删除,本站发表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