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RSS 订阅
  • 首页
  • 最新养猪行情
  • 农村怎样科学养猪
  • 养猪最新技术
  • 农村养猪赚钱吗
  • 养猪怎么样比较好
  • 养猪怎么降低风险
  • 当前位置:主页 > 养猪怎么样比较好 >
  • 随着气温变凉,秋天到来也迎来了不得不防的猪病! - 猪病预防及
  • 发布时间:2019-09-27 14:13 浏览:加载中 次
  •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天气的变凉,支原体病呈高发状态,我们应该提高防范意识。霉形体肺炎,又称地方性流行性肺炎,(气喘病、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猪的种慢性呼吸道病,该病主要临诊症状是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融合性支气管炎,可见肺尖叶,心叶,中叶和隔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急性病例以肺水肿为主,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的患猪生长缓慢和停止,饲料转化率低,育肥期延长,单独感染时死亡率不高,如果与蓝耳或圆环病毒等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病死率提高。      发病原因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在多雨、潮湿的季节或气候骤变时,猪群发病率上升。      (2)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好时,可減少发病和死亡,饲料质量差,猪舍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易诱导本病发生。      (3)继发感染其它病原时,常引起临诊症状加剧,病死率升高,最常见的是继发性病原体,如蓝耳病、巴氏杆菌、肺炎球菌、嗜血杆菌等。 如何科学养猪网      临诊症状:      (1)急性型      常见于新建的猪场的猪群,怀孕后期到临产前的母猪及断奶仔猪多见,突然精神不振,头下垂站立,或伏卧,体温稍高或正常,呼吸次数增加,明显腹式呼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会发生痉挛性咳嗽,如有继发感染,病禇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伸舌喘气,发出哮呜声,此时病猪前肢张开,站立不原卧地,体温升高到40度以上,鼻流黏性液体,食欲大减或废绝,饮水量减少,由于各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不等,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差异很大,病程一般为1一2周。      (2)慢性型      由急性病例转变而来,也有部分病猪开始就取慢性经过,常见于老猪场的架子猪,肥育猪,主要症状是咳嗽,初期咳嗽次数少而轻,以后渐重,咳嗽时站立不动,常弓背颈伸直,头下垂至地,直致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为止,当凌晨气温下降,冷空气刺击,运动及进食后,咳嗽更为明显,严重时连续咳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喘气)这些症状时而明显时而缓和,食欲变化不大,病猪的眼鼻常有分泌物,可视膜发绀,病程很长,可达2一3个月的时间甚至到出栏。      (3)隐性型      感来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它们的肺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病灶,这些隐性猪外观看不出明显变化,无明显临诊表现,呼吸、咳嗽、体温、食欲、大小便无明显变化,如加强饲养管理,肺炎病变可逐渐被吸收消退而康复。      剖检分析      主要病变在肺脏,急性病例见肺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其心叶、尖叶、中叶及隔叶前缘出现融合性支气管炎病灶,以心叶为主,尖叶和中叶次之,然后波及到隔叶,早期病变发生心叶,出现粟粒大至绿豆大小的肺炎灶,初期病灶颜色为淡红色,或灰红色透明状,病变部位界线明像鲜肉样,随着病程的延长加重,病灶颜色逐渐变为红色,灰白色或灰红色,气管和支气管浆液性渗出物,并舍有小气泡,肺门淋巴结肿大,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肺和胸膜的纤维性炎症。      防控措施      1、加强管理,定期消毒      2、仔猪生下后第7天免疫猪喘气苗      3、大小猪分圈饲养      4、如有发病坚持隔离治疗,      治疗方案:      可选用敏感的药,如(替米考星)(多西环素)等进行治疗

  • 发白猪、僵猪危害猪场料比,该如何调理解决? - 猪病预防及治疗/
    发白猪、僵猪危害猪场
  • 猪身上起红斑点是什么病?该如何防治? - 猪病预防及治疗/养猪技
    猪身上起红斑点是什么
  •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猪胀气该如何防治?(1) - 猪病预防及治疗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
  •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猪胀气该如何防治?(2) - 猪病预防及治疗
    母猪为什么会胀气?母
    相关热门>>>
  • 61发白猪、僵猪危害猪场
  • 59夏季猪皮肤病高发期,
  • 59进入秋季,最近流行普
  • 59随着气温变凉,秋天到
  • 59根据猪肝脏坏死灶进行
  • 59母猪产后三联症、发烧
  • 59疑似猪只如何快速辨别
  • 59猪长期腹泻怎么办?猪
  • 59猪中暑用什么药?猪中
  • Copyright © 2002-2017最新养猪行情,农村怎样科学养猪,养猪最新技术,农村养猪赚钱吗,养猪怎么样比较好,养猪怎么降低风险 版权所有
  • 本站的所有内容均是网上收集而来,如果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邮件dancehy@163.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3天内删除,本站发表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RSS订阅